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技术疑点:首先是100km/h相对速度的测试条件过于极端,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两辆50km/h的车正面对撞;其次是卡车驾驶室分离的现象,可能暴露了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连接结构的弱点。选择展示这种非常规测试,显然是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。
需要特别注意几个技术疑点:首先是100km/h相对速度的测试条件过于极端,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出现两辆50km/h的车正面对撞;其次是卡车驾驶室分离的现象,可能暴露了商用车驾驶室与底盘连接结构的弱点。选择展示这种非常规测试,显然是精心设计的传播策略。
- 事件核心:一场精心设计的“暴力营销”
- 目的明确: 理想汽车在首款纯电SUV i8的发布会上,刻意选择了一辆具有辨识度的8吨重卡作为碰撞对象,进行了一场极其严苛(100km/h相对速度)的对撞测试。
- 结果震撼: 测试结果极具视觉冲击力——重卡车体结构严重溃散(驾驶室与货箱分离、车头翻倒),而理想i8则保持了乘员舱的完整性(ABC柱无变形、气囊全开、电池安全、车门解锁)。这刻意制造了“小车完胜大卡车”的反常识效果。
- 品牌关联: 通过保留卡车方向盘标识(乘龙LOGO),直接将商用车领域的乘龙推到了聚光灯下,使其成为自身安全性能的“陪衬”和“背景板”。
- “撞不过”的含义彻底转变
- 物理层面的碾压(字面应验): 在这个特定设计的极限测试场景下,乘龙重卡的结构确实未能抵御住碰撞,发生了灾难性的解体,而理想i8达到了设计目标。在这个意义上,“乘龙卡车撞不过理想(i8)”字面成立。
- 品牌层面的冲击: 这场测试的传播效果是爆炸性的。视频直观地展示了乘龙重卡在极端碰撞下的惨烈状态,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冲击。理想汽车则借此高调彰显了其车身安全技术(特别是对纯电平台安全性的强调),在舆论和消费者心智层面,“理想”品牌在安全性上“撞赢”了。
- 巨大的争议与质疑
- 测试标准与公平性:
- 工况极端且罕见: 100km/h的相对速度正面对撞(相当于各50km/h)在真实道路事故中极其罕见,远超各国常规的碰撞测试标准(如C-NCAP, Euro NCAP, IIHS等通常测试速度为50-64km/h撞击固定壁障或移动可变形壁障)。
- 目标对象针对性: 选择商用车(卡车)与乘用车(SUV)进行对撞本身就不符合常规的碰撞测试规范。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安全设计理念、法规标准、结构强度要求完全不同。商用车更侧重保护自身驾驶室(有驾驶室后移技术等)和满足自身法规,而非考虑与小轿车对撞时的兼容性。
- 车辆状态与准备: 测试卡车的具体状态(载重、维护情况)、是否经过特殊处理等细节实情不易获知,引发猜测。
- 营销伦理:
- “踩踏”竞争对手: 如此公开、直接地利用碰撞对手的“惨状”来衬托自己,在汽车行业营销中非常罕见且极具攻击性,被认为有失风度和商业伦理。
- 可能误导消费者: 普通消费者可能将这种极端、非标准的测试结果等同于日常道路安全,误以为理想汽车在任何情况下都能“撞赢”大卡车,忽略了真实事故中质量差异带来的巨大风险。
- 行业反应: 该事件在汽车行业,尤其是商用车领域引发了轩然大波和强烈不满。乘龙卡车(东风柳汽)作为直接当事方,其震惊和愤怒可想而知。
- 测试标准与公平性:
- 乘龙卡车(东风柳汽)的困境与回应
- 品牌声誉受损: 视频在全球范围内传播,对乘龙品牌“安全”、“可靠”的形象是一次重创。
- 被动应对: 东风柳汽可能的回应方向包括:
- 强烈谴责测试的不公平性和误导性。
- 测试车辆来源、车况和改装等情况不明。
- 指出该测试工况的极端不现实性。
- 展示乘龙卡车自身符合并超越国家/国际商用车安全法规的证据和碰撞测试结果。
- 可能诉诸法律手段(如质疑是否侵犯品牌形象或存在不正当竞争,但法律认定较复杂)。
- 理想汽车的意图与效果
- 博取最大关注: 成功制造了轰动性话题,让理想i8的发布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。
- 塑造安全神话: 旨在用最震撼的方式向公众灌输“理想纯电车极其安全”的理念,尤其是打消对电动车电池安全的顾虑。
- 彰显技术自信(或激进): 展示了其在车身结构设计、材料应用和电池保护方面的技术投入和自信(或营销上的激进)。
- 高风险高回报: 虽然达到了惊人的传播效果,但也背负了“不择手段”、“哗众取宠”、“误导消费者”、“破坏行业默契”的骂名,并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行业抵制。
“乘龙卡车撞不过理想”,已演变为一场由理想汽车发起的、针对特定品牌(乘龙卡车)、在特定极端工况下进行的、极具争议的营销事件的核心标签。
- 物理层面: 在该特定测试中,乘龙卡车的结构溃败于理想i8。
- 营销层面: 理想汽车通过这场视觉冲击力爆表的“暴力测试”,成功地“撞赢”了舆论场,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声量和产品(i8)的安全形象,但代价是巨大的争议和测试对手品牌的直接伤害。
- 行业层面: 这是一次打破常规、挑战伦理边界的营销操作,引发了关于汽车安全测试标准、营销伦理以及商乘用车安全设计差异的广泛讨论。乘龙卡车成为了这场风暴中最直接的受害者。
这件事在中国汽车行业会成为最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营销案例之一。